外来物种入侵这一全球性难题,正持续威胁着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7月14日专业股票配资网,由华南农业大学、广州紫荆林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办,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局、从化区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站协办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灭除直播活动成功举办。活动以知识科普、实地灭除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让公众聚焦这一关乎生态与粮安的重要议题,现场人头攒动,线上直播间热度攀升。
入侵之患
外来物种的“隐形威胁”
广东作为岭南地区重要的生态样板和农业核心区域,温润的气候与丰饶的物产既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也成为外来物种易滋生扩散的区域。这些物种因缺乏自然天敌,繁殖扩散能力极强,凭借与本土植物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迅速挤占生态空间,若不及时干预,将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造成持续性破坏。
目前,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已形成明显危害。福寿螺蔓延至全省21个地市,侵染稻田面积超千万亩;薇甘菊通过缠绕或覆盖植物争夺资源,对果园、菜地、林场造成严重威胁;白花鬼针草排斥低矮草本植物,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威胁乡土植物生存;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常在风雨或台风后入侵受损叶片,导致水稻产量降低。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刘少群
面对外来入侵物种的严峻形势,广东积极推进预警和灭除举措,完善防控方法和技术,逐步搭建起外来入侵物种综合防控体系。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刘少群结合广东实际,阐述了外来入侵物种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及防控工作的紧迫性。他强调,外来物种一旦形成生态优势,治理周期将延长至十年以上,因此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本次活动的三大核心目标。一是集中清除福寿螺、薇甘菊等当前危害突出的物种,为夏秋季作物生长与果园管理扫清障碍;二是普及科学防治技术,提升基层自主防控能力;三是推动建立全省联防联控机制,凝聚社会共治合力。
防控之道
科学体系与精准技术并重
活动中,华南农业大学专家针对常见外来入侵物种,详解识别要点与防治技术,展现了“一种一策、精准防控”的科学思路。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孙思介绍,薇甘菊繁殖增长能力极强,一条藤可产生几万到十几万种子,通过缠绕或覆盖植物争夺资源,破坏生态系统。防治可采取人工拔除或砍除等物理措施,化学防治选用益霖薇净等除草剂。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孙思
现场,邓辉军对薇苷菊专用药剂的使用进行了演示。他介绍,施药需均匀,该药剂通过根部内吸传导至全株,人工操作杀灭率达95%以上;经试验示范,其对农地、林地防范效果显著,且对其他作物影响小,还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的特点。同时,邓辉军强调,使用该除草剂需对症下药。在常规区域,药剂需稀释1200-1500倍左右(如15公斤的水配10毫升药剂);龙眼、荔枝等果树区则需稀释2000倍左右;另外不建议在十字花科蔬菜地使用。
邓辉军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桑文介绍,福寿螺尾部扁平、螺盖凹陷,有粉红或鲜红色卵块附在距水面10-20厘米处,极易辨认。防治福寿螺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水渠设置防护铁丝网作为第一道防线;使用诱捕器加食诱剂捕获,兼具防治与监测作用,现场展示的诱捕器一夜已捕捉大量福寿螺;采用茶皂素药剂(50公斤水配120毫升药剂),于晨昏施用,兼具杀螺和杀卵作用,冬季可联合诱捕器使用;还可放鸭啄食幼螺,形成立体生态防控模式,减少化学药剂投入,多措并举控制其繁殖与扩散。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桑文介绍福寿螺诱捕器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讲师舒灿伟指出,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需要选用抗病品种,可使用微生物菌剂增强水稻抗病能力;化学防控以中生菌素、铜制剂为主,发现病株及时用药控制,同时呼吁农户加强巡田,发现病害发生及时用药防治。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讲师舒灿伟
共治之力
凝聚社会协同防线
活动现场,专家们不仅细致讲解,更进行了实操演示,针对薇甘菊、福寿螺防治药剂与科学施用、白花鬼针草识别与防治要点等问题,进行互动解答,让农户直观了解防控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提升操作水平与防控意识。
守护美丽生态和粮食安全,需要政府主导、科研支撑、企业参与、公众行动的多方协同。当前,大众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识别存在认知不足,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至关重要。本次活动搭建起外来入侵物种科普与防治技术展示交流的平台,让科学防控知识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公众心中。
当更多人了解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能辨别其样貌、掌握灭除方法,它们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安全的威胁有望得到有效缓解。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为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更坚实的保障。
直播回顾: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灭除直播活动
撰文:郑颖
来源:南方农村报专业股票配资网
启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